商铺求购网讯 “照样坚挺,照样热卖”“高价房登记火爆”“假日楼市看得多买得少”“假日楼市迎看房潮没降价潮”“不少楼盘价格有所上调”“调控组合拳打不掉看房热”“假日房展,观望气氛”……我抄录了这些,都是沪上媒体4日版面上的标题――10月3日“假日楼市―2010上海房地产秋季展示会”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帷幕。这是一则新闻,尤其是在国家有关部委刚刚出台的调控新通知后的这个房展,更是令人关注。
这个“房市报道”该怎样报?看一看上述的这些标题,就可以看出一些媒体的“指导思想”,或者是“态度”了。比如,有说“热卖”了,是这样吗?然读另一报道则说“看得多买得少”。都是“党领导下的媒体”,不是“私营小报”,可报道起来却“自说自话”,实在是让普通老百姓“看不懂”。
“房市报道”为何会出现这种令老百姓烦“脑”的“自说自话”?我看原因有三:
一是,我们有媒体人业人员水平太“低”,甚至他或她其实根本就不懂“房市”。但他或她又是“跑”(采访)这个条线的记者,于是就成了所谓的“内行”,他或她写什么,其所在媒体就刊登什么。实际上这样的报道就是成某些“条线记者”个人意见的发布。应当说,这样的报道并不是记者的“故意”而为,只是个业务能力问题。
二是,带有明显的“主观色彩”。这相对于第一个原因就比较的恶劣了。我们有些记者,本来就与“房市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。一些媒体人,自己或要买房子,或要卖(炒)房子,他们的这些主观愿望按理是不应当带到“职务行为”中的。可他们偏偏要带进去。于是他们手下的笔,就跟着自己的“情感”走,明明是“走势”这样,他们会“分析”成那样;明明才刚刚“掉头”,他们会立马呼吁“赶紧刹车”。总而言之,他们的“自说自话”,是利用了媒体的“话语权”“公众信任权”来表达“个人意愿”,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。
三是,媒体管理上的欠缺。我们有些媒体的采访(采编)管理比较地“死板”。比如,某个部门某个记者编辑可以“自行其事”,特别是一些包括房市在内的财经类报道,一些媒体领导又不那么地懂专业,于是就“放手”让一些记者编辑去写。很多“市场热点”又是见仁见智的话题,在这种情况下也确实难以“控制”得了“自说自话”。但是,从管理上来说,既然是“总编辑负责制”,就得真正负起责任来――不懂就得赶紧学,加快进入“角色”,其中包括多读、多看其他媒体对同一事物的报道,在比较之中提出质疑。试想,在“加强管理”之下,那些个“自说自话”还会越来越多?
“房市报道”的“自说自话”,会产生不良的导向作用,这是不争的事实。与此同时,还会败坏媒体的公信力,败坏记者编辑的名声,甚至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。因此,对那引起不负责的“自说自话”,我们再也不能让其“说”下去了。
来源---商铺求购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