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搜铺网讯
时值中秋节来临,想起一则关于中秋的传说: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,有五百多丈高,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,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,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。几千年来,就这样随砍随合,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。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,曾跟随仙人修道,到了天界,但是他犯了错误,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,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,以示惩处。李白诗中有“欲斫月中桂,持为寒者薪”的记载,是说:想上天去扳折月中桂,来为寒士添柴火。
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中国自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,推进住房货币化分配制,在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,房价几乎是一个单边上涨的状态,即使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时期也只有小幅的下跌,但到了2009年却报复性上涨。每一轮房价暴涨都迎来一轮宏观调控,尽管背负着"越调越涨"的质疑,楼市调控政策仍在一片呼声中一次次到来,房价也在回归理性期盼中一次次攀涨。犹如,广寒宫前的那颗桂树一样,随砍随合,好像也是永远不能被砍光。
“国务院明确宏观调控核心,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!”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房地产市场长期走势的分析,认为:“调控政策的影响力只是暂时的,更不可能改变楼市长期向上的趋势。而从根本上来说,只要中国长期以来的货币超额投放不停止,无论出台什么样的政策,房价的上涨趋势都不会改变。” 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,人们忽然发现手里的钱与高昂的房价差距越来越大,就算再担心房价上涨,也无力出手了,看着周围房奴们生活水准急转直下,很多人怕了。毕竟。还是要量入为出。而政府对于楼市仍在进行调控,利息越加越高,低收入者只能望房兴叹!
房价的飙升,成了我们生活的沉重负担,房价问题总是牵动老百姓的心,古今皆然。据《敦煌资料》中记载,唐朝时期,敦煌一居民因为急着用钱,便卖掉了自己的房子。这套房子按面积计价,每尺价值小麦2硕5升,另外房子里所有家具陈设也随房子一起出让,总共价值小麦29石5斗6升有余。当时一石约90斤、麦价每斤大约相当于现在人民币8角,折合下来,每平米的房价约1555元。而当时敦煌平民每月的收入一般不会超过两石小麦,也就是在300元以下;明朝弘治年间,南京的房价畸高。繁华的秦淮河畔,一间房能卖到六百两银子,一般人绝对不敢打买房的注意。由此可见,古代的老百姓也不可能买得起住房。
自古以来,住房问题就是一个让百姓苦恼的社会热点。为了解决住房问题,古代的各级政府部门也想出了不少法子。五代时期,通过出让闲置土地及有效的行政手段,让百姓原本不合法的违章建筑合法化,这种怀柔政策不失为解决百姓住房问题的良策。到了宋代,官府用招标的方式出售土地和住房,为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做了许多实际工作,而且他们的政策,兼顾到了社会最底层的人。明朝以后,因为城市的发展,城市居民的住房越来越成了执政者不得不关心的问题。于是,在清朝出现了经济适用房,但是清朝的经济适用房和现代的恰恰相反,清朝的经济适用房是专门为特权阶层建造的。
中国的房价问题可能不光是民众针对房价本身的问题。应是大部分民众由于房价过高,而引发他们对“容身之所”的担忧,正是这诸多的担忧,集体引发了对高房价的仇视和发泄。从亚洲其它地区经验来看,日本、韩国、新加坡、香港等地的房价比中国高出许多,未见当地人对房价的不满有达到像中国一样的高度,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大部分人不会担忧因为买不起房而无容身之所,他们不需要通过买房来获得安全感和社会认可。
不管怎么说,中国房价过快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、社会、政治的三大“毒药”,政府数次出手调控均以失败告终,公信度受到严重打击。为进一步严控楼市,遏制旺盛需求导致的房价上涨,“史上最严厉”的限购政策也在逐步推开。继去年国庆前宣布停止三套房贷款等严厉调控政策后,今年年初政府又出台“国八条”新政策,要求将住房限购令覆盖全国。7月12日,国务院召开会议布局房地产调控工作。要求已实施住房限购措施的城市要继续严格执行相关政策,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。据称,限购令将“直接阻断部分不合理购房需求”。我们期盼,在“史上最严厉调控”升级的压力下,中国的楼市步入降温通道。
据中国搜铺网( www.3puok.com)